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143


分类:相关阅读 /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143
前一篇: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142 下一篇: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144
文本阅读:
  128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三版)
  表3.6纯五度双音和弦的谐和与不谐和程度(根音基频为220Hz,包含所有谐波成分)
  纯五度音程(3:2)(根音基频为220Hz)完全谐和音程(C)
  根音的前7冠音的谐频率差中间频临界带半临界带谐和音程(c)次谐波(Hz)波(Hz)(Hz)率(Hz)宽(Hz)宽(Hz)不谐和音程(d)
  极不谐和音程(D)
  44033011038566.333c
  6606600同音
  880990110104513869d
  1100
  15401650110159519799d例如,表3.6计算了基频f。为纯五度的两个音符(基频比为3:2)及其谐和性的判断结果,根音的基频为220Hz。根音的各次谐波与最接近的冠音谐波的频率差在表中第3列列举出来(如果某个谐波处在两个谐波的中间位置,则取较高频率的两个谐波配对),这两个谐波的中间频率值表示在第4列中,相应中心频率的临界带宽表示在第5列中。每个谐波对对音程谐和性的贡献表示在最右边一列,分别说明如下:
  (1)如果谐波对的两个谐波音高相同(频率相等),它们是"完全谐和音程",用"C"表示(因为它们的频率差小于临界带宽的5%);
  (2)如果谐波对的频率差大于中间频率的临界带宽,它们是"谐和音程",用"c"表示(也就是第3列的数值大于第5列的数值);
  (3)如果谐波对的频率差小于中间频率的临界带宽的一半,它们是"极不谐和音程",用"D"表示(也就是第3列的数值小于第6列的数值);
  (4)如果谐波对的频率差小于中间频率的临界带宽,但是大于带宽的一半,它们是"不谐和音程",用"d"表示(也就是第3列的数值小于第5列的数值,但是大于第6列的数值)。
  音程对不谐和性的贡献与音程出现在自然谐波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音程出现在谐波系列中的频率位置越高,它对不谐和性的贡献越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