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127


分类:相关阅读 /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127
前一篇: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126 下一篇: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128
文本阅读:
  112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三版)
  26、26等,谐波之间的最小间距就是基频6,它是感知音高的基本信息。
  但是,如果基频成分被去除(假定去除图3.7中所示的6点),音高是不会改变的。然而去除6点后,相邻谐波之间的间距为36、26、26、26等,最小间距为26,但是音高并没有提升一个倍频程。
  图3.7只包含奇次谐
  波的理想化频谱(对比
  基频去除前后谐波之间
  的间隔)
  线性频率→
  "方法3"可以为以下声音找到合适的基频:(1)缺失基频成分的声音(见表3.3并忽略基频那一行);(2)只有奇次谐波的声音(见表33并忽略偶次谐波那几行);(3)缺少基频成分只有奇次谐波的声音(见表33忽略基频和偶次谐波那几行)。每一种情况下的最大公因数都是基频6。这个方法也是解释如何确定非谐和声音高的基本依据,例如铃声、钟声,它们的各频率成分并不是所感知音高频率的精确谐波(不严格满足基频整数倍的关系)。
  作为非谐和声音高感知的例子,Schouten在他最近的一次实验中,合成了一种声音,其频率成分是1040Hz、1240Hz和1440Hz,听音实验得出被感知的音高接近于207Hz(参考本书CD的第4条(C))。基于频率成分之间最小频率差的方法("方法2"),这些频率成分的基频就是200Hz。表3.4所示为根据"方法3"得到的结果(找出这3个频率成分的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除数为10。Schouten的目的是利用图表找到一组最接近的数值,那么以这个数值为基频的谐波成分与这3个频率成分最接近,然后将它们取平均估算出基频6的值。按照这种方法,如表34所示,表中208Hz、207Hz和206Hz这3个数值最接近,将1040Hz视为第5次谐波、1240Hz为第6次谐波、1440Hz为第7次谐波,它们的基频分别是208Hz、207Hz和206Hz,这些频率的平均值是207Hz。Schouten将这种情况下感知的音高称为"残留音高",有时也称为"虚拟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