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83


分类:相关阅读 /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83
前一篇: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82 下一篇: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3版) 84
文本阅读:
  68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三版)
  图2.6中所示的听感从两个频率混合在一起到可分离、从发生拍音到不平稳再到平稳的分界线并不明确,这是因为每个听音者的听觉感知能力不是完全相同的。然而,听音者的听音能力是具有一定规律和共性的,对大多数心理声学现象都能找到共性。一般采用对大范围人群进行测量后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评结果。
  当频率差增大到某一值,基底膜上的最大位移开始变为两个峰值位移时,听觉就可以分离出两个频率的纯音信号,而不是两个信号混合在一起。然而,基底膜从一个峰值变化到两个峰值的过程将引起两个频率发生相互干扰,给人以不平稳的听感。只有当基底膜充分分离出两个峰值,使得听感从不平稳变到平稳时,才能够明确分离出两个频率。听音者开始察觉两个纯音信号从不平稳可分离转变为平稳可分离的频率差对应的带宽称为"临界频带(critical bandwidth)",在图中标记为CB。
  Scharf(1970)对临界频带给出了更正式的定义:"临界频带是主观听感突然发生明显变化的频带宽度。"
  为了使临界频带这个概念更具有实用性,Glasberg和Moore(1990)提出了从滤波器中心频率计算等效临界带宽的公式。他们定义了具有理想矩形频率响应的滤波器,这种滤波器和听觉滤波器所通过的能量是相同的,因此称其带宽为等效矩形带宽或ERB(译者注:ERB是等效矩形带宽的英文缩写)。ERB是直接计算临界带宽的一种方法,Glasberg和Moore提出的适合计算任何中心频率的临界带宽公式为:
  ER8={24.7×【(4.37×f)+1】Hz(2.6)其中,为滤波器中心频率(kHz),ERB为等效矩形带宽(Hz)。上述计算公式适用的频率范围是100Hz<<10000Hz。
  图2.7所示为根据式(2.6)描绘出来的临界带宽随中心频率变化的特性(虚线),其他直线分别代表带宽为1个、2个、3个、4个和5个半音(或半音、全音、小三度、大三度和纯四度)随中心频率变化的特性,列举在同一图中便于比较。演播室通常使用1/3倍频程滤波器来近似代替临界频带,如图中4个半音带宽的直线所示(每倍频程有12个半音,因此1/3倍频程有4个半音)。为方便起见,键盘的琴键与滤波器中心频率轴的对应关系也在图中表示出来,小圆点表示中央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