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351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水平方位多只主扬声器:选择考虑 从场地一品看出去(番侧向补面扬声福】阅线路型实践的问题: 在大图(场地图)中舞台左和右 位置的立体声感觉最小,这将通 过采用多只主扬声器的方法来解 虽然中央位置(场地中心)看出 双生场面路(2060/015).复)话和应公外部观众|去有很大的等距高区试,但是算。 以场地中央看出去(带侧向补声扬声器) 台或计...
-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352
第7章技术指标 "界开论:优化的成7.5.2侧向补声中心,而不是只向外部。朝内补声系统构成了沿着房间中一重要因素是扬声器的 心线的对称点目标源。朝内补声系统的覆盖必须严格限制无位。场声需设置占优化工侧补声系统提供对主系统的水平辐射延伸。侧补声系到其独立的局部区域内非常有限的区域。中心向下补声系作的80,而目前的考虑中统可以与主系统或非耦合单一单元或阵列直接相合。典型统与一对朝...
-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353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垂直子系统组合:主、侧补声和内补声扬声器 侧补声和内补声与来自上方的主扬声器系统相配合侧补声和侧挑台扬声器与来自中央的主扬声器相配合主+側补声(或内补声 侧补声D 主扬声器不非对称非耦合点目标源 来自两侧的 侧补和内补 主+侧补声AB.C. 侧补声A 非对称非耦合点目标源 来自中央主扬声器 阶 非对称耦合点声源 非对称非耦...
-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354
第7章技术指标 水平方位子系统组合:主、前向补声和延时扬声器 前向补声和延时扬声器与单只主扬声器系统配 侧补声和内补声扬声器与两只主扬声器系统配合 主扬声器B 前向补声: 》【主扬声器 前向补声 对称非耦合线声源 对称非耦合线声源对称非耦合线声 主扬声器 非对称 【删出计 延时 延时+主: 非对称非耦合 扬声器8 前向补声 ...
-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355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业界评论:系统调整7.6可量化的设计 就如同在驾驶中途的 始。较小的系统将以此为基准,根据相对的距离进行推算。 停歇。发动机对新设备性能7.6.1功率的确定如果向下补声扬声器只需要覆盖主扬声器一半的距离,那产生的可能影响就可以最终 么就可以将其降低6dB。如果挑台下系统要覆盖的距离为确定下来了。由于有许多因 这就是根据扬声器的灵敏度、最大声压级、耦合...
-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356
第7章技术指标 次上。波束响应中强的稳定区域是最为重要的(在波纹最佳的折中结果来确定。在最小变化菜单下所显示的所有起伏变化中)重叠形式。1阶扬声器是重叠最差的候选阵列覆盖形状都是可量化的。耦合阵列可能充斥着变化的对象。所做的每种努力都是为了重叠最小化。2阶扬声数量和重叠百分比。一个阵列与其他阵列的组合被简化成器有较小的典型强稳定区,这给我们更大的空间,但付第二代阵列。不同位置上的耦合阵列将...
-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357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7.7.2对称耦合点声源 角度重叠是如何影响覆盖角的呢? 根据对称点声源与数量的特性关系我们将重叠分成3 1.0重叠:组合的覆盖数量x单元覆盖角度种模式。当然100重叠根本就不再是点声源了,而是线倾角2.5~95重叠:组合的覆盖数量x单元间的声源了。在任何情况下,这是最终的极端限制,并且其特性是通过乘上前向透视比(FAR)得来的。同样,这也是3.100重叠:...
-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358
第7章技术指标 2X40°扬声器50重叠(20°×240°的倾角)充满整个形状。还可以重新开始处理过程,直到找到满意 ·4x40°扬声器75重叠(10°×440°的倾角)的组合为止。 ·8×20°扬声器75重叠(5°x840°的倾角) 在对称阵列中找到单位倾角是件简单的事情。1对30° ·2x80°扬声器100重叠(FAR15+FAR1.53)的扬声器以30°倾角分开放置。...
-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359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下面的例子是两个30°的扬声器,其中一个的覆盖距在离轴30°的方向上绘一条直线,并定义其范围。如果距离是另一个的一半(6dB) 离小于第一个单元,那么就要进行单位倾角的补偿。 (30°°+30°)/2)×(0.5/1)补偿的单位倾角 (60°/2)×(05)补偿的单位倾角 4.选择增加单元。两个单元组合的覆盖被用来计算对称单位倾角。声级差提供补偿的百分比...
-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 360
第7章技术指标 补偿的单位倾角:前/后对称形状 八角形 十字形 钻石形 六角开 圆形/椭圆形 各自的响应 每个阵列包括一个位于中央的30单元 预测的组合响应 非对称耦合点声源的设计实例。在每种情 补偿的单位倾角计算【范圈比80 范围比70 况下,外侧的单元采用与听音区形状相一致的用户sx2:2 2 dB) 确定的组合形状的单位倾角来补...